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断言,凡是不能自我批判的干部,原则上不能提拔;只有通过自我批判,使干部思想洗涮,心胸开阔了将来才能够经得起别人批评,成就大事业。领导干部假如没有自我批判的能力,那么公司很快就会消亡。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深水区。许多学校深陷“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境:嘴上喊着“以生为本”,课堂依旧是“教师主讲、学生旁听”,既不敢直面传统教育的核心弊病,又不愿打破自身的路径依赖。
而苏州吴江盛湖学校,这所曾面临“优质生源流失、师资非师范化、入学成绩全区倒数”的乡镇民办初中,却用七年时间完成了一场震撼教育界的逆转 ——中考四星重点高中录取率最高达 259%,从“垫底民办校”蜕变为“低进高出校”的标杆。
青云实验中学盛湖学校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凭借名校青云实验中学的深厚基因,正以其改革惊人的速度崛起。作为青云实验中学的直属分校,盛湖学校在共享本部优质资源的同时,源于对自身教育困境的深刻自我批判:敢于直面“传统课堂无效”、“学生能力缺失”、“评价体系僵化”的痛点,以自我革新为刃,剖开行业积弊,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从问题出发”的实践样本。下面请跟随记者走进盛湖学校,一探中国教育改革在盛湖这片沃土上的“逆转密码”。
盛湖学校的改革,始于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知。2017 年建校初期,学校面临乡镇学校的典型难题,但“盛湖人”没有将困境归咎于“生源差”、“师资弱”等客观条件,而是以自我批判的视角,拆解出三大“内生痛点”,为改革找准方向。
盛湖学校党支部书记戴颖回忆:“2017年基建还未完成就来到盛湖,建校初期仅20名教师、300多个孩子,当时全区排名倒数第五。”盛湖超六成生源是纺织企业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资源匮乏,部分学生入学时数学成绩仅 27 分,本地优质家庭更愿为“身份象征”选择高价私立校。
执行校长缪丹红也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直言:“生源的背后是家长,有些家庭选私立校和教育没太大关系,只是为了面子。新办学校没办法找到好老师,家长不会送过来,担心孩子能否吸收?教学进度会不会有差距等种种担忧,这是家长认知上的问题。但学校没有陷入‘生源差就教不好’的宿命论困扰。”
通过坚定不移地做课改,学校也终于发现关键症结所在:“学生‘不愿学’的根源,是传统课堂将他们变成‘被动听众’,从未给过他们‘主动输出’的机会。”正如苏派课改中心主任高翔所言:“很多学生不举手,不是不想,而是不会 —— 要么没思路,要么不敢说,这是能力问题,不是态度问题。”
2019年 ,盛湖学校130 名教师平均教龄不足 5 年,师范专业毕业生占比仅 6%,不少教师从企业转型而来,连教案撰写都需从头学起。
戴书记坦言,反思是进步的基石,初期曾错误将问题归结为老师的态度问题,后来才意识到,实际是信息传达的问题,要了解、理解、认同才会执行。
缪校长也表示:“团队整体仍以年轻教师为主。面对这样的师资状况,学校没有抱怨“招不到好老师”,反而自我批判:“传统教研只教‘怎么讲课’,却没教‘怎么让学生学会’,教师陷入‘苦教无效’的困境,问题不在教师,而在培育体系。”
基于此,盛湖放弃“依赖名师”的幻想,构建了 “分层研训体系”:通过 “名师工作坊” 带教示范课、“新教师成长营” 聚焦过关课、“全体教师研修班” 解读课堂流程,让非师范教师也能快速掌握“主动学习课堂”的操作方法。
盛湖学校在办学初期,没有坚持“再加点班、再刷点题”的惯性思维,反而自我批判:“传统课堂的知识留存率不足20%,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废’,问题出在‘被动输入’的逻辑上。”盛湖学校班组文化潘主任对记者表示。
如同缪校长所言,“被现实所迫,必须用另外一种方式教育孩子”,而费曼学习法“输出倒逼输入”的理念,成为课堂重构的核心指引。这种反思,让盛湖学校通过 “输出倒逼输入”,让学生从 “听课者” 变为 “讲解者”,彻底重构课堂形态。
盛湖的自我批判,从未停留在“发现问题”的层面,而是转化为“处理问题” 的行动。戴书记与缪校长带领团队将反思转化为“课堂、能力、评价” 三大革新行动,构建起环环相扣的育人生态。它针对中国教育改革中常见的“理念悬空”、“形式大于内容”、“评价脱节” 等痛点,以自我革新的勇气,推出了可操作、可验证的改革方案。
戴书记指出,在改革过程中,人的思想最难控制的,只有认同了才能执行,人对了一切事情都对了,要把人变对,最重要就是耐心。改革初期人是急躁的,后来发现急不来。戴书记形象地比喻改革中的三类人:第一种人是自燃型,第二种人是他燃型,第三种人是阻燃型,“我们要保护自燃型,引导他燃型,纠正阻燃型。”
中国教育改革喊了多年“把课堂还给学生”,但许多学校依旧是 “教师主讲、学生旁听”,核心原因主要在于不敢打破“教师掌控课堂”的惯性。“课堂的核心不是‘教师教得有多好’,而是‘学生学得有多深’,戴书记强调,教师的‘讲’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
鉴于上述核心问题,盛湖独创“20-50-30”时间法则,彻底颠覆传统课堂权力结构:
为避免改革流于形式,学校还以 “行政铁令” 保障落地:下发书面文件明确课堂规范、设定刚性时间节点、暂停部分常规教学安排 “停课打磨”、校级督导组高频巡查并挂钩绩效考核。
为避免改革流于形式,学校出台”行政铁令“:下发书面文件明确规范、设定刚性时间节点、校级督导组巡查挂钩绩效考核。戴书记回忆,改革后最触动他的是 “学生脸上多了以往传统课堂中少见的幸福”,而这种幸福源于真正的参与。
这种革新的效果立竿见影:物理课上,学生为讲透浮力原理自主设计了5 种实验;语文课上,学生将《岳阳楼记》改编成导游词,用生活化语言重构文言文;数学课堂上,“错题小讲师” 讲解后,同类型题目错误率下降 63%。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盛湖学生的知识留存率从 20% 飙升至 90%,课堂主动提问率提升 400%,彻底打破了 “乡镇学生不敢发言” 的刻板印象。
中国教育改革常陷入“重分数、轻能力”的误区,许多学校将“学生考高分”等同于 “教育成功”,却忽视了表达、逻辑、协作等核心素养的培养。盛湖对此自我批判:“分数是暂时的,能力是终身的,传统教育培养的‘做题机器’,无法应对未来社会的需求。”
“追求分数的时代已逝去,希望培养更完整的人,回到教育的本真。”缪校长的这句话,道出了盛湖能力培养的核心追求。学校自我批判“传统教育培养‘做题机器’”的弊端,针对学生 “不敢说、不会想、不能合作”的短板,盛湖构建了《学生学习所需关键能力培养课程教学体系》,将抽象能力拆解为 12 项可训练、可考核的 “硬技能”,分三阶推进:
同时,盛湖以“班组文化” 为载体,为能力培养搭建生态场。开学首月,每天安排 2-3 节特色班会课,通过 “齐唱班歌、班诗朗诵、小组文化展演、课间观点辩论” 等活动,让学生从 “羞于开口” 到 “争先发声”。
来自河南的务工子女小李,刚入学时不敢抬头说话,经过三个月训练,不仅数学成绩从 27 分跃至班级前十,还成为 “数学小讲师”。这种能力提升,远比分数更有价值——2022 届毕业生跟踪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经历过 “小老师” 训练的学生,在高中担任干部、课程助教的比例达38%,远超同龄人。
中国教育改革的一大痛点是“评价体系滞后于教学改革”:许多学校推行 “创新教学模式”,却依旧用 “分数排名” 评价学生,导致改革难以为继。盛湖对此自我批判:“评价是改革的‘指挥棒’,如果评价不变,教学改革就是‘无源之水’,学生只会陷入‘既要适应新模式,又要应付旧评价’的困境。”
这种评价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最好的自己”:曾考 40 分的学生超额完成习题能获双倍积分,“体育之星” 评选更看重小组互助进步。评价的转变带来了很明显的成效。缪校长透露,学校中考入口四星高中录取率翻一番达 200%,普高达 70-75%,远超同区域生源相似学校 20-30% 的完成率。
基于此,盛湖构建了《管理与激励作用兼备的评价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彻底打破 “分数至上” 的评价逻辑:
将学生分为 A、B、C 三类,为不一样的层次设定 “跳一跳够得着” 的目标 ——C 类学生完成 3 道基础题并讲给同桌听即可加分,B 类学生需讲解 5 道题并解答疑问,A 类学生则要设计拓展题带领小组讨论。曾考 40 分的学生,若超额完成 4 道题,会被评为 “小组功臣”,获得双倍积分。
学校设立 “美丽班级”“美丽小组”“美丽个人” 等表彰,不仅奖励成绩,更认可 “表达积极”“帮助同伴讲解”“班组文化建设突出” 等行为。例如 “体育之星” 的评选,不仅看个人成绩,更看小组是否帮助未达标的同学共同进步。
学校每日公示 “今日之星”,每周举行勋章颁发仪式,每月生成《能力成长报告》,从 “思维路径多样性”“合作贡献值”“讲解清晰度” 等 12 个维度记录进步。家长通过《家庭能力展示卡》,能看到孩子在家讲解 “牛顿定律” 时手舞足蹈的视频,这种 “看得见的成长”,远比分数更能激发信心。
当前,中国教育改革面临着“理念多、落地少”“形式多、实效少”“抱怨多、行动少” 的困境。盛湖学校的逆转,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深刻启示。戴书记与缪校长的实践证明,自我批判不仅是认知工具,更是推动改革的行动力量。
许多学校将困境归咎于 “生源差、师资弱”,但盛湖的经验是 “改革从不依赖完美外部条件,而在于正视自身问题的勇气”。戴书记坦言,初期曾 “把对方想的过于完美,不尊重底层逻辑,得不到想要的效果”,后来通过自我批判才明白,要从自身找解法 —— 不抱怨生源,而是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不苛责教师,而是构建适配的研训体系。
盛湖的启示在于:改革从不依赖 “完美的外部条件”,而在于 “正视自身问题的勇气”。它没有抱怨 “外来务工子女基础差”,而是思考 “如何让这一些孩子主动学习”;没有抱怨“非师范教师能力弱”,而是构建 “适合他们的研训体系”;没有抱怨 “传统课堂无效”,而是重构 “符合学习规律的课堂模式”。这种 “向内归因” 的自我批判,才是改革的线. 改革核心:务实落地,拒绝 “”
“改革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解决自己的问题’。”盛湖的“班组文化”不是文艺展演,而是为了让学生 “敢开口”;“小老师 PK 赛” 不是才艺展示,而是为了让学生“深理解”,这种“问题导向”式的改革,让创新不再是“悬空的理念”,而是“落地的工具”,这正是中国教育改革最需要的 “务实精神”。
教育是系统工程,许多学校的改革之所以失败,在于只关注 “课堂模式” 或 “评价体系” 等单点突破,却忽视了 “理念 — 实践 — 评价 — 反馈” 的闭环构建。盛湖对此自我批判:“课堂、能力、评价、文化缺一不可,缺一环则难成闭环。”盛湖构建 “理念 — 课堂 — 能力 — 评价” 四位一体生态:
戴书记强调,这种闭环让改革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在课堂输出知识,在训练中提升能力,在评价中获得认可,自信又推动更主动的学习。”
戴书记自2017 年基建未完成时便加入盛湖,从学情调研到课堂设计全程深耕;缪校长2019 年接手后,以“行政铁令”护航改革落地,两人带领团队用七年实践证明了一个朴素而有力的道理:自我批判才是教育改革的首要生产力。改革的关键不在于外部资源多充足、理念多先进,而在于“自我革新的勇气有多足,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多强”。
戴书记感慨:“能为学生找到成长方向,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作为一个教育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怀着爱去培育我们的种子,成为参天大树的种子!”恰如缪校长对同行的寄语:“时代不同了,追求分数的时代过去了,真正的课堂是要培养完整的人,育人时代已经来临!书记和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人物,通过孩子们表现,让大家对理念的认同,进而影响每个学校,乃至影响整个中国教育。“
当我们看到她们的高瞻远瞩,国之甚幸,少年之甚幸!如果全中国的学校能像盛湖这样,敢于向内审视、勇于自我突破,不回避问题、不畏惧改变,中国教育改革就能真正“走深走实”,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长的底气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