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甲钳与肉松饼的联系到方便面饼与地毯的相似之处,他们认真讨论着“熊大和喜羊羊在相亲市场上的优势对比”。
“将蹲厕时间计为员工绩效的可行性分析”,“以《劳动法》视角判断奥特曼是不是真的存在加班问题”……
近期流行在都市青年的类似活动名为“乱讲PPT大赛”,这是一种源自德国的即兴表演活动,也称作“PPT卡拉OK”。
活动规则是尚未事先阅读过PPT内容的人应该要依据随机选定的PPT内容展开即兴演讲,并尽可能合理论证,完成对题目的阐述。
没有限制、不带包袱,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乱讲PPT”迅速在都市中走红,成为人类解压放松的周末选择。
人们相聚在这里,不用过分担忧着讲错的后果,没有绩效、没有严肃目的,反而在微妙的失序时刻里感到舒适。
乱讲胡讲的载体——PPT,一项日常工作、学习被用于展示汇报的工具,人们此前似乎很难把它和“毫无逻辑”的任意讲述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职场中不断包装的花式PPT早就让人叫苦不迭:被客户驳回N次,最终改回初稿的乙方段子;戏称自己的职业为“PPT民工”的打工人……
本应以可视化服务于汇报主题与内容的工具,往往成为了衡量能力高下、换算绩效的准绳。
而工作中要应付的“烂招”们也远不止“卷PPT”这一项,在社媒里随处可见的是更“新鲜”的公司奇葩需求。
从dress code延伸便装规范,再到生病提前三天打报告,人与物、与劳动本身的关系都置身于一场巨大的“服从性测试”。
因此,“下班也要去乱讲PPT”的一部分意义,正在于以解构工具的形式释放着对当前部分刻板制度的情绪。
人们选择拿起曾经工作学习的工具,为其创设一个新的表现形式,在闲暇之余瓦解、迁移着原本的用法与语境,赋予它喜剧的养分,从而暂时忘却工作中的沉闷与压力。
这是一种智慧的权益之用,在工具与规则不断置于人自身的需求与感受前时,人们正笑着戳破这类工具的本质,眼中带泪地调侃、开麦畅谈。
“乱讲PPT”荒诞的话题有相当大一部分都与职场相关,人们一边聊着动画片中的劳动,一边分析上厕所时长在职场的可能性。
以一种戏谑、嘲讽的形态乱讲PPT,本质上依然是通过模仿职场中的工具及表现形态进行排解,无法脱离源头,甚至反复舔舐着痛处。
“乱讲”的消解反而在某一些程度上被迫强调着工具带来的创伤,突出刻板规则中的话语,向内消化反刍。
“乱讲PPT”的这种调侃有正有负,从内容上而言它只能算得上一个灰色地带,即兴喜剧的形式尽管嗅着像糖,内里依然有着痛与伤。
相较于年轻人周末休闲聚集去的home bar,开放麦,甚至去年爆火的学术酒吧。
“乱讲PPT大赛”从进入大众视野伊始直到更多都市青年的深度参与期间,很难有人能归类活动的直接目的。
这种从商业角度看或许定位不够清晰的游戏却受到相当一批人的好评,各组织者也已陆续在多个一线城市举办“乱讲”专场。
“乱讲PPT”之所以引发热议,其实还在于它不具有着强烈目标导向、更不重视输赢,是有些“不知所云”的无用之物。
当前在无孔不入的年龄、身份、职业焦虑前,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必达的目的与“使命”,而沿途的风景多数被视作可以转化的各类资本,服务于实际需要。
小到一个实用的经验贴,大到一整个人生目标的抉择,那些沦为“无用”的部分只能被多数人抛之脑后。
这种经验逻辑帮助人们规避风险的同时,也塑造了一种高度目标导向的取向与判断。
然而在这种逻辑运作下,人极难拥有崭新的体验与感受,不再有“大口呼吸”的耐力,甚至不再有重做选择的勇气。
因为那个已经按照目标、预设运行的前提构成了人们判断、感受与认识事物的基础。
带着一个已知的答案去认识未知,在尚未形成自己的意见之前便规避了其他的可能。
走出写字楼、放下电脑的都市青年以一个松弛、漫无目的的状态聊完一个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在说什么的话题。
不够“有用”的游戏能成为情绪释放的出口,讲错、胡讲,逻辑不够清楚也不被在意。
这种“无用”的概念与行为,就像一大团应对沉重预设与前提的棉花,人们在其中得以暂时放下那些沉甸甸的念头,纯粹地参与、体验,主动任意甚至荒谬地赋予它全新而毫无功利的含义。
“乱讲PPT”构成了新鲜的锚点,大家心知肚明这是“无用”的东西,不再背着偌大的包袱审视它、分析它,自然也有一定的可能卸下过去制定的预设与前提,到处走走、游来游去。
线下人们正在“乱讲PPT”大赛疯狂输出,从天聊到地,而在社媒中也有一些类似的表达。
人们对比小时候看的动画片主人公,分析“小福贵和小当家谁的饭更好吃”,“喜羊羊和猪猪侠谁是五男一”,好像长大后聊的话题还是小时候的那些。
从乱讲到往回讲,这种语言上的失序与“返祖”似乎暂时让人忘记工作、身份上的秩序与理性,回归到一种用本能、记忆进行表达的原始状态。
生活中,人们需要谨言慎行的时刻太多,过往的每一次公开表达通常都意味着被评价、被审视的压力。
甚至已无那个被观看的外界的存在,人也要学会自我“审查”,尽可能理性冷静,而表达也因为这样变得沉默、疲惫,甚至无聊无趣。
在这种有些扁平的状态下,人就像是在一条单行道上步履不停,一步一步踩在既定与规则的标点上,生活也渐进变成了一种高度精密的劳动。
在乱讲活动开始前,人们抽取PPT的过程是随机的,因此也无法预判自己接下来的表现与输出。
乱讲过程中,也不会因言语间的前后矛盾而被指责,更不会因为出错而受到惩罚,反而会因为够“扯”受到一致好评。
这是“乱讲PPT大赛”与其他原生都市社群活动最大的差异,即它不再突出强调内容的知识性、文化性甚至系统性。
用一些较为无厘头甚至混乱的话题作为议论的焦点,“反理性”、“反逻辑”的交流,恰恰凝结了微妙的失序时刻。
在这样一个有些崩坏、离奇的空间里,不存在某个非达成不可的目的,也没有那些必须应付的评价与目光,远离潜在的压力源,只是随心的讲述而不受限。
而这也是“乱讲PPT”戳中人们心坎的点,语言、表达可以是私有的、无意义的,甚至是用来乱讲的。
那些原本凌驾于感受、体验、情绪之上的东西,也在一次次乱讲中被“拳打脚踢”,成为活动中让人捧腹的笑料。
在片刻失序的节奏里,人们终于暂别那个被反复审阅的自我,不再被动刻意地把握某种准确、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