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AI 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阵热潮,这一现象已不容忽视。从数字人助教到答疑大模型,从课堂大数据分析系统到智慧学习平台,从智能翻译到数字体育教练……“AI + 教育” 应用场景广泛,为教育事业提质增效注入了科技动能。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AI 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了热门话题。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 “部长通道” 上,就 AI 相关问题做出回应,强调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提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 AI 应用建设依赖教育信息化经费划拨,但生均经费有限且支出结构传统,难以支撑 AI 教学的开发与应用,建议提升 AI 投入比例 ,支持学校开展 AI 教育和科研项目。全国青联也提交提案,建议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开发 “人工智能 +” 跨学科课程包,开展科普教育,帮助青少年理解工作原理,体验应用场景,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正确看待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AI 进课堂,确实带来了诸多机遇。从教学方法来看,AI 为教师提供了更多个性化教学的可能。传统课堂上,教师面对众多学生,难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 AI 技术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精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课堂参与度等。
一些智能学习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自动调整后续的练习题难度,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推送更具挑战性的题目,而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则提供更多基础巩固的练习。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学习轨道上取得进步,避免了传统教学中 “一刀切” 的弊端。在教学内容呈现方面,AI 也带来了新的活力。它可以将抽象的知识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比如在科学课程中,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观察细胞结构、宇宙天体等微观和宏观的世界。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不过,AI 进课堂也面临一些挑战。技术层面,要实现 AI 在课堂中的有效应用,需要学校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支持。VR 和 AR 技术需要高性能的计算机和稳定的网络连接,否则可能会出现卡顿、画面不清晰等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AI 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也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这对于一些资源有限的学校来说可能是一个难题。教师的培训和适应也是一大问题,虽然 AI 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辅助,但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需要掌握如何使用 AI 工具,如何解读 AI 分析的数据,以及如何将 AI 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 AI 技术,发挥其最大的优势。
同时,教师还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对于一些长期习惯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AI 系统在收集和分析学生学习数据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个人信息。如何确保这些数据的隐私和安全,不被泄露和滥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学校和相关技术提供商需要建立严格的数据管理制度,采取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保护学生的隐私。
学生的安全与健康是教育的基石,在两会上也备受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方燕建议将防性侵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性教育长期以来被视为敏感话题,在许多学校和家庭中难以得到充分重视。这一提案的提出,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有力冲击。数据显示,2024 年媒体曝光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近 60% 受害者从未接受过系统性安全教育。通过将防性侵教育纳入必修课,可以从立法保障与课时刚性、分层教学、师资培养、家长课堂等方面,构建起一套全面的防性侵教育体系,让孩子们从小就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
除了防性侵教育,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提出,借鉴广东、浙江、上海等地试点经验,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法》,以法治力量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据相关统计,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已超过 20%,且呈现低龄化、复杂化趋势。虽然教育部已印发相关文件,但由于缺乏法律约束力和系统性保障,一些地方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通过立法,可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财政保障和服务标准,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规范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强化 “家、校、医、社” 协同,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在刑法修订方面,也更加注重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提高猥亵儿童、奸淫的惩罚力度,单独规定奸淫和猥亵儿童犯罪,完善从重情节的规定,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这些举措旨在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在校园食品安全方面,代表们也积极建言献策,强调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应协同发力,对制售不合格食品的经营主体实施联合惩戒,并限制其在一定时期内参与校园食品供应招投标活动。学校应组建日常监督小组,公布举报投诉电话,齐心协力守护校园食品安全 。
教育公平始终是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在今年的教育热点中,我们看到了一系列致力于推动教育公平的举措和行动,让人倍感振奋。
开放大学在推动教育公平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上海开放大学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数字技术形塑开放教育新模式,努力构筑 “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的上海城市数字化终身学习新图景。通过打造全场景智慧教育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教学平台,为 2000 余名总分校教师和 10 万余名学历教育学习者提供多种灵活教学方式支持 。
江苏开放大学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 “倍增器” 作用,不断探索革新育人模式,推动数智化资源整合共享,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推出一组 “数智微课堂”,形成一套 “学而不已” 资源传播矩阵,制作一批虚拟 “数字人”,打造一个数字化资源库,为终身学习者搭建 “加油站”,服务终身学习 “不打烊”。开放大学的这些实践,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路径。
产教融合也为提升技能人才地位、促进教育公平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技能人才的培养愈发重要。产教融合通过加强教育和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使教育体系更加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培养出符合行业标准和技术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陕西省总工会在省农林水利系统产业工匠学院召开会议,发挥产教融合的作用,为产业工人培养提供更优质的实践与教育平台。陕鼓集团工匠学院开设焊工班,通过教学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企业有效解决技术瓶颈,引领职工在职业技能上不断提升。鞍山师范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校企之间不断碰撞出化学反应,产教融合从 “一头热” 走向 “两头甜” 。这些案例表明,产教融合不仅能够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缓解技能人才短缺问题,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打破因学历背景带来的就业不平等,促进教育公平在就业层面的延伸。
支教帮扶活动也在持续为乡村教育注入希望。由教育部关工委主导的 “老校长下乡支教” 工作自 2016 年启动以来,北京市东城区组织一批退休老校长、老教师前往乡村支教。8 年时间里,东城区 16 位退休知名老校长、老教师赶赴阜平县支教 283 次,在老校长们的带领下,东城区 150 余名骨干教师参与支教送课 400 余节,组织专家教研讲座 18 次,惠及数万师生 。中央和国家机关第 26 批青年支教帮扶队于 2023 年 9 月分赴河北、陕西等地革命老区开展支教帮扶工作,队员们承担了语文、数学、英语等 10 余门课程,主动完成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各项工作,为提升革命老区教育质量、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青春贡献。支教帮扶活动为乡村地区带来了优质的师资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乡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双减” 政策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校内减负提质成效明显,无序、混乱的校外培训市场得到治理。然而,当前的治理成果仍需巩固,因为仍存在反弹风险。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党支部书记、司长范海林强调,要持续巩固 “双减” 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严控学科类培训,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治理,规范非学科类培训,在双休日、寒暑假等重点时段广泛开展明察暗访,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同时,加强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积极推广 “先学后付”,防范 “退费难”“卷钱跑路” 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发生。
托育政策也在持续推进,以满足家庭对托育服务的需求。当前,中国存在 “家庭送托难” 与 “机构收托不足” 并存的现象,超过三成的 3 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有送托需求,但全国实际入托率仅为 7.86%。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山东省发布了《支持幼儿园开设托班的若干措施 (试行)》,鼓励所有具备条件的幼儿园在满足 3 岁至 6 岁幼儿入园需求的基础上,广泛开设托班,招收 2 岁至 3 岁幼儿入园,争取到 2025 年底,能够提供托位 10 万个左右 。湖南省立足实际,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通过坚持统筹谋划、多措并举、主动作为、示范带动等措施,推进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滨州市以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为契机,持续推进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群众托育需求出政策,聚焦托育机构壮大重扶持,立足行业健康发展强监管,不断扩大优质托育资源供给,持续提升托育服务水平 。
在法律层面,刑事责任年龄的讨论也引发了广泛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十一)》正式实施,明确将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个别下调至 12 岁。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一调整符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也符合未成年人特殊的身心发育规律和特点,体现了刑法的时代性与谦抑性,审慎地回应了民众的现实关切 。
AI 浪潮的冲击、对学生安全健康的重视、教育公平的持续推进以及政策的不断深化,构成了当下教育领域的丰富图景。这些热点问题,每一个都关乎着教育的本质和未来走向,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每一项举措的实施都需要克服重重困难,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AI 技术的应用需要解决技术难题和教师培训问题,安全与健康教育需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政策的落实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持续关注教育热点,积极探索解决方案,教育改革必将取得更大的成效。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它不仅关乎着每个孩子的未来,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公平、优质、创新的教育未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